1910年,橋前——前景中的堡壘點,俯瞰金門(連接三藩市灣和太平洋的海峽),朝向北部的馬林縣。(國家公園管理局)

金門大橋是一項令人驚歎的技術和藝術成就,經過五年的建設,向公眾開放。在開幕日——“行人日”,大約 200,000 名行橋人驚歎於這座 4,200 英尺長的懸索橋,它橫跨三藩市灣入口處的金門海峽,連接三藩市和馬林縣。

5月28日,金門大橋通車。早在 1872 年就提出了架起近一英里寬的金門海峽的概念,但直到 1920 年代初,三藩市的公眾輿論才開始支援這樣的事業。

1921年,出生於辛辛那提的橋樑工程師約瑟夫·施特勞斯(Joseph Strauss)提交了一份初步提案:一個可以以2700萬美元建造的組合懸臂。雖然與最終結果相比難看,但他的設計是負擔得起的,施特勞斯成為橋接金門海峽的公認領導者。在接下來的幾年裡,施特勞斯的設計發展迅速,這要歸功於諮詢工程師 Leon S. Moisseiff、建築師 Irving F. Morrow 等人的貢獻。莫伊塞夫的簡單懸索橋概念被施特勞斯接受,莫羅和他的妻子格特魯德一起開發了金門大橋優雅的裝飾藝術設計。莫羅後來幫助選擇了這座橋的標誌性顏色:「國際橙色」,這是一種鮮豔的朱紅色,可以抵抗生鏽和褪色,適合三藩市的自然美景和風景如畫的日落。

金門大橋專案南岸的塔架正在施工,約1933年。(美國國會圖書館)

1929年,施特勞斯被選為總工程師。1933 年 1 月 5 日,在大蕭條的高峰期開始施工。施特勞斯和他的工人們克服了許多困難:強烈的潮汐、頻繁的風暴和大霧,以及在水面以下 65 英尺處爆破岩石以建造抗震地基的問題。11名男子在施工期間死亡。

開通日 — 金門大橋於 1937 年 5 月 27 日向行人開放。第二天,它正式開放車輛通行。(美聯社照片/紅木帝國協會)

1937 年 5 月 27 日,金門大橋開通,廣受讚譽,是灣區在經濟危機時期進步的象徵。它高 4,200 英尺,是世界上最長的橋樑。今天,金門大橋仍然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築結構之一。

留下回復

您的電子郵件位址將不會被公開。必填欄位標記為 *